“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申遗成功,总数为世界第一!我们还有哪些非遗瑰宝?
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那么,还有哪些非遗瑰宝入选了呢?
1.昆曲——(2008年列入)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流传于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和湖南省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2.古琴艺术——(2008年列入)
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古琴艺术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且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除独奏外还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及琴箫合奏等。以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8年列入)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也广为流传。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肇始于民间文化,发展于各绿洲城邦国宫廷及都府官邸,经过整合发展,形成了多样性、综合性、完整性、即兴性、大众性的艺术风格,并成为维吾尔族的杰出表现形式。
4.蒙古族长调民歌——(2008年列入)
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也将其直译为“长歌”“长调歌”或“草原牧歌”等。早在1000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额尔古纳河两岸山林地带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也随之从狩猎业转变为畜牧业,长调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产生、发展了起来。
5.中国篆刻——(2009年列入)
中国篆刻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直溯文字渊源,旁通书画之理。篆刻创作主要采用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大篆以及小篆的几种变体。浙江省杭州市西泠印社成立于20世纪初,与其他大约100个专业机构一起传承印章雕刻艺术。印章材料丰富,有铜、石、金、玉、木等。篆刻艺术用材以石质材料为主,因为石质印材柔、脆、腻、坚适中,易于受刀,并能表现出特有的金石韵味,故明清以来多为印人所喜用。
还有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书法、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端午节、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妈祖信俗、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南音、热贡艺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西安鼓乐、粤剧、花儿、玛纳斯、格萨(斯)尔、侗族大歌、藏戏、中医针灸、京剧、中国皮影戏、中国珠算、二十四节气、藏医药浴法、太极拳、送王船、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麦西热甫、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赫哲族伊玛堪、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这些世界级瑰宝需要我们好好保护并传承下去。